对于创一代来说公司配资炒股,最大的悲剧莫过于自己英雄盖世,靠自己的能力赤手空拳打开局面,但是自己的继承人却很难成为合格的接班人。
当然这样的悲剧在历史上不断发生。
比如五代十国时期,这样的案例就很多。
今天本文要说的,就是五代十国时期,王氏蜀国(十国中的前蜀)的悲剧。
1、王家做皇帝
王氏蜀国的开国皇帝名字叫王建。
当然,王建这个名字很神奇。说神奇是因为王建按理来说不该是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名字。但是在东亚历史上,叫王建的名人却存在三个:一个是中唐时期的诗人王建,一个是高丽王朝开国大王王建,第三个就是本文的主人公:王建。
王建和朱氏梁朝(五代后梁)的开国皇帝朱温一样,本身都是一个泼皮无赖。晚唐黄巢起义冲击之下,让王建、朱温等人得以趁机发展势力、割据一方。在朱温称霸中原的时候,王建也确立了对两川的统治。
展开剩余78%唐朝天祐四年(西元907年),朱温胁迫唐哀帝禅位给自己。唐朝灭亡,朱温宣布建立梁朝。
朱温虽然称帝,但真正能控制的地盘也就黄河流域——毕竟中唐时期,唐廷对地方就处于失控状态。在朱温称帝之前,杨行密的杨氏吴国(十国的南吴)就已经开张了。甚至朱温做皇帝的时候,杨氏吴国已经传到了第二代国王杨渥在位了。
朱温称帝以后,天下藩镇给出来的态度也各不相同。
一般来说,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类:
第一种,实力足够,表示不承认朱温的皇帝尊号,并且依旧表示自己是大唐的臣子:李克用和杨渥算是典型。杨渥表示自己是大唐的藩王,不知道朱氏梁朝是什么鬼;
第二种,实力不够,不想节外生枝,于是臣服于梁朝。比如马氏楚国、王氏闽国、钱氏吴越国都是典型。我个人觉得朱氏梁朝应该具备正统地位的原因就是,毕竟天底下主流诸侯还是愿意向朱温称臣的;
第三种,实力足够,而且也自己做皇帝,和朱温分庭抗礼——王建就是例子。
2、实力派王建
朱温做皇帝的消息传到成都那会儿,王建的身份还是唐朝的诸侯。王家听说朱温做皇帝、唐哀帝被害以后,虽然心里心花怒放,但是表面还是大哭一场,表示:自己不能手刃乱臣贼子朱阿三,坐视乱臣贼子篡位,简直对不起唐廷对自己的恩情。
但骨子里王建却觉得:嘻,你朱老三能当皇帝,那我也熬出头了。
于是王建派人在蜀地制造祥瑞和舆论,声称四川地区不断出现祥瑞,这是老天觉得王建才是真龙天子。于是王建王府的诸位文武一起劝进,王建这才表示勉为其难做了皇帝。王建表示自己做皇帝是继承大唐法统,自己是唐朝皇帝册封的蜀王,所以国号就叫蜀。王氏蜀国就这样诞生了。
在开封的朱温听说这个消息以后虽然不爽,但也奈何不了王建。因为王家敢做皇帝,也是因为确实有实力能顶住梁兵的讨伐。
不过,王建做了皇帝以后,却发现王氏蜀国面临一个无解的问题:那就是王建做皇帝这会儿,年纪也不小了。王建在世的时候,固然王氏蜀国还能顶住周边邻国的压力。但自己死了,接班人能不能胜任皇帝职务,还是未知数。
3、蜀宫风云
理论上说,皇位的继承,至少从西周时期就有了规矩:那就是嫡长子继承制。甚至在西晋那会儿,哪怕司马衷智商不高,但也因为是嫡长子所以顺利做了皇帝。
但是,制度需要根据客观现实需要而做出调整。五代十国是乱世,王建又是枭雄出身,他很清楚:如果迷信腐儒那套嫡长子继承制,这蜀国迟早完犊子。
王建的嫡长子是王宗仁。史书上说王老大(王宗仁)身患残疾,所以王建没安排他当皇帝。当然对于这个说法我比较存疑。
刚才我说过,王建这种草根出身的枭雄皇帝,最为相信实用主义。如果王老大英明神武,别说有点残疾,就算高位截瘫也不影响王老大继位。所以王建没册立王宗仁做太子,大概率不是因为残疾的缘故,而是妥妥王宗仁太平庸,无法驾驭群臣。
所以王建选择册立嫡次子王宗懿为太子。
王宗懿为人性格太差,所以蜀廷里面有不少实力派人物对王宗懿不服。碰巧王建做皇帝第五年的时候,梁朝那边爆发宫廷政变,朱温被儿子杀死。而蜀廷里面有人散播消息,说王宗懿也打算篡位当皇帝。
对于此类事情,年老的王建选择宁信其有不信其无,于是命人调查。
王宗懿也确实担心王建会废掉自己,所以也组织兵马,预备不测。而这也坐实了王宗懿打算谋反的推测。因此王宗懿被王建废黜。
4、结局
之后王建打算换个继承人。在部分朝廷实力派推动下,王建选择册立王宗衍为继承人——当然,此时蜀廷高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。此时王建因为年事已高,因此对朝廷的局势几乎无力管控。朝廷里的实力派,王建根本无力压制。所以王建只能顺应实力派的意思,册立王宗衍为太子。
当然王建对这个结果不甘心,但又没有力量干预——因为没了实力派支持的皇帝,其号令也是毫无意义的。
王建担心,自己死后,王宗衍很可能成为亡国之君。因为他太清楚自己这个儿子是个孬种了。
而后来的历史也确实验证了王建的担心:王建死后也就七八年的光景公司配资炒股,王氏蜀国就被沙陀唐朝(五代后唐)灭亡。
发布于:辽宁省